华侨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和2010年7月中央领导同志对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校历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及境内外学生互动交流的有效载体,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然而,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提升,为社会实践提供良好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实践基地不多、活动覆盖面不广、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显得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严格遵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1.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一元主导、多元交融”为特色,深化境外学生对祖(籍)国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
2.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三、不断深化活动内涵,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赋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日益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更多新路径、新方法。我校作为华侨高等院校,应立足“一校两生”的办学实际,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
1.丰富思想内涵,突出思想教育功能。始终强调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功能,通过组织开展国防教育、军事训练、政策宣讲、“红色之旅”、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陵园、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加深对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认识。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赋予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不断接受教育熏陶,从而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改变思想观念,推进常规化开展、日常化管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校团学工作的重点和亮点,要与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就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整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和双休日社会实践的体系与资源,推出“全年申请,随时审批”的社会实践日常化管理模式,放宽实践项目实施的时间限制,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
3.纳入教学计划体系,促进素质化建设。坚持实践育人原则,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将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并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阵地化建设。加强阵地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功能,整合各方资源,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服务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现实需要出发,有计划地逐步建立一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创就业见习基地、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境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而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和辐射范围。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实践各项工作,鼓励并扶持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让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并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奖励制度,以提高广大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社会实践专业发展。
四、立足校情开展境外学生特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境外学生是我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群体。除纳入全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统一管理外,要结合“一校两生”的特点以及我校对境外生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有特色的境外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活动渠道,以提升境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境外学生团队精神。在实践活动中突出“弘扬同宗同文情、延续同根同祖缘”,传授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境外学生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五、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保障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各单位应在学校的整体统筹下,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努力建构我校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分管校领导任双组长的全校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制定学校社会实践总体规划,编制社会实践经费预算,协调、督导全校社会实践重大事项等;在校团委设立办公室,负责全校社会实践日常事务。学院成立党政负责人双组长的学院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小组,在院团委设立办公室,负责学院社会实践具体事宜。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校院两级联动,增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形成“学校统筹、部门协调、学院配合”的良好发展局面。
2.完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机制。在坚持社会实践“立项资助重点团队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立项申报评审机制,指导策划主题社会实践项目,扩大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训,加强社会实践的成果宣传,进一步达到精细化管理,发挥项目化管理效能,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
3.创设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整合校内外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增加社会实践专项经费预算,加大对重点品牌社会实践项目的扶持力度;扩大社会交流合作领域,开展互利性质的实践活动,允许学生从实习单位获取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由教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4.探索多元化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加大对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调研报告(论文)的表彰力度,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学院应根据自身实际,将学生社会实践的表现情况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在学生干部选任、个人评优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5.加强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机制。各单位应充分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素材的收集工作,积极寻求社会传媒支持,借助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报道实践成果,扩大活动影响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网站建设,搭建社会实践网上工作平台,密切关注和引导社会实践舆论导向;继续做好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汇报会、社会实践精品活动图文册汇编以及校际间社会实践学习交流等活动,不断巩固和扩大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