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日前在我校厦门校区落下帷幕。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自今年九月份第三十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赛以来,全校26个学院积极响应,共选拔出139支优秀团队整参加校赛决赛。我院共计9支团队参加校赛,并有4支团队获奖,获奖团队如下:
特等奖
《基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孔微球的制备及其生物3D打印应用的研究》
指导老师:傅超萍
团队成员:
蔡幸妤、陈斯琳、连翠婷、薛宏庆、刘亚洲、黄伟森、曾韵淇、袁锦喆、胡静娴、汪洋
项目介绍:
关节炎是骨骼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病发时将导致患者行动困难,严重时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多孔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细胞毒性,因此,本小组通过构建一种基于PLGA多孔微球的生物3D骨软骨模型,有望对关节炎的病理进行研究,在药物筛选、组织工程等领域得到应用。
一等奖
《通过一步旋涂构建双功能修饰层制备稳定3D/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指导老师:孙伟海
团队成员:
曹凤仙、陈鹏旭、童安玲、何若玮、汪杨、金志航、王宇鸿、方雨津、郑松志、王威
项目介绍: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因其良好的光电性能、简单的溶液处理特性和较低的制造成本,已经在光电技术领域中成为有前途的光吸收材料。然而,在器件沉积和热退火的过程中,作为非辐射复合中心的多晶钙钛矿薄膜表面会形成大量的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加速水分渗透到钙钛矿薄膜中,同时也会加速离子迁移现象,造成电池器件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填充因子、光电转换效率等各项光伏参数的不理想,电池器件的迟滞以及不稳定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地阻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团队通过向Spiro-OMeTAD中引入PEAI,一步构建二维PVKs/HTM双界面层,通过降低陷阱态密度和钙钛矿薄膜表面亲水性来同时提高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且极大地简化了基于三维(3D)PVKs/二维(2D)PVKs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
二等奖
《高性能钙钛矿色彩转换膜的制备及显示应用研究》
指导老师:翁雅恋、魏展画
团队成员:
刘思佳、莫单忍、刘桂香、黄佳颖、白伟杰
项目介绍:
如今各种广泛使用的电子设备当中,显示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说电脑、电视、手机屏幕,等等,其材质有LCD、LED等,目前最先进的是OLED。OLED的核心结构就是色彩转换膜,它吸收了高能量的光源之后,发生电子能级跃迁,从而激发出低能量的光,最后搭配原有的蓝紫光实现更高色域、更高性能的全彩展示。
基于国内对钙钛矿量子点色转换膜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小组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性探索。首先,我们使用了原位制备技术,以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基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溶剂,采用了甲基胺溴化铅作为钙钛矿型晶体基质,也就是我们的发光主体。PVDF对MAPbBr3起到了空间限域的作用和包裹的作用,控制其形核尺寸大小的同时减少外界水氧的侵蚀,较好地保护了钙钛矿晶型稳定存在。探究了绿光膜的钙钛矿浓度以及成膜厚度对其色转换效率的影响;也探究了红光膜在甲胺溴化铅的基础上,掺入不同比例的I,所达到的较好的发光情况。使用喷墨打印技术并将常温退火创新的换成先用负压抽溶剂之后,再进行低温退火等一系列创新性操作,使得在保证成膜质量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这对于普及量产来说至关重要,为我们开展相关显示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等奖
《一种具有抗结冰特性的超黑光吸收涂层》
指导老师:马琛
团队成员:
陈玉洁、钟茂坤、黄梓欣、蔡晓楠、詹敏卿。
项目介绍:
超黑光吸收涂层能够将入射光线几乎完全吸收而没有反射,该特性可以有效屏蔽光学干扰,在精密光学仪器、卫星光学系统等领域广泛应用,表现出的优异的光热转换特性使其可用于防结冰领域。然而高性能超黑光吸收涂层通常采用高温气相沉积工艺,高温作为该工艺的必要条件,极大限制了涂层的应用场景,而能够满足常温条件制备的喷涂工艺,反射率很难达到99%及以上。
本项目选择与空气折射率相近的碳纳米管作为主要的吸光介质,通过激光刻蚀技术,实现涂层表面纯树脂层的快速剥蚀,裸露出多孔碳纳米管,构建表面多孔微结构,大幅降低涂层反射率。涂层光吸收比例高达99.49%,在领域内处于极佳水平,优异的光热转换效率和疏水性也使其在抗结冰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为更好备战“挑战杯”校赛,学院老师对团队的报送材料悉心指导,不断打磨、不断完善,我院作品现场将模型展示与展板讲解相结合,吸引了现场大批师生观摩。科技创新可谓是材料学子的一项课外“必修课”,学院历来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挑战杯”等科创赛事,使得学院的科创氛围愈发浓厚。